《宜蘭新聞網》歷史沿革

2015年正式成立的《宜蘭新聞網》,是由翁正杉先生一手創辦。此一宜蘭在地網路媒體雖然上面時間不長,然而雛型早在2008年就已經出現,而且有著與現在模樣相異的想像。

原本從事平面媒體工作的翁正杉,退休後心繫家鄉宜蘭,想要打造一個觀光旅遊的網站,宣傳宜蘭乃至整個台灣的旅遊景點,「臺灣旅遊新聞網」因而應運而生,成為現今《宜蘭新聞網》的前身。

不過,當時的新聞網與其說是旅遊新聞網站,不如稱之為部落格。由於網站人手不足,在太多新聞面前顯得力不從心,加之那時候智慧型手機不甚流行,讀者要回家打開電腦才能接收消息,影響了資訊的傳播。何況,旅遊景點寫一次,第二次便很難發揮,翁正杉便漸漸將重心轉移到其他行業,網站任其自生自滅。

從旅遊邁向全方位在地資訊服務

隨著智慧型手機慢慢滲透到大眾生活之中,翁正杉查覺到人手一隻智慧型手機使資訊流通更快,深深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於是藉由2013年「五合一」選舉的契機,將旅遊新聞網改為以社會新聞為重心,並增加了2名記者。他說:「只要有電有信號,我就能夠將人們最關心的資訊予以傳播」,2015年3月12日,網站正式更名為《宜蘭新聞網》,而” http://www.travelnews.tw/news/”的網址也沿用至今。

正式成立後的《宜蘭新聞網》,初期新聞只是文字配上簡單的照片,2015年末總統選舉期間,有鑑於新媒體的使用趨勢,開始投入影音的部分。設備方面,《宜蘭新聞網》所有的影音素材全部來自於手機,因為翁正杉強調,科技發展的初衷是讓人們去運而非依賴科技,他要帶領《宜蘭新聞網》的記者們將手機的功能發揮到極致。事實上,翁正杉剛開始做網路媒體的時候,就已經將網站設計成手機版,以順應讀者的媒體使用習慣,也因此目前《宜蘭新聞網》的流量只有8%是來自電腦,92%是來自手機。就如同網站簡介文字所強調:「網路科技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資訊來源,人手一機能知天下事,而來自生活的新聞,又與自己息息相關,《宜蘭新聞網》將是善盡報導地方人、事、物為主的即時又多元的在地媒體。」

雖服務重點在宜蘭,但《宜蘭新聞網》堅持站在老百姓的立場,因此涉及到立法院的新聞也不放過。如今,《宜蘭新聞網》包含的範圍益趨廣泛,包括府會新聞、社會新聞、觀光旅遊、產業新聞、社會關懷、文藝活動、國會殿堂、爆料新聞八大區塊。《宜蘭新聞網》的報導主題不偏重於政治或是社會,同樣也並不局設宜蘭,記者們很重視周圍的事物,那怕是出遊看到的花花草草也可能成為《宜蘭新聞網》的首頁新聞。翁先生還會將《宜蘭新聞網》的影音部分上傳到中國大陸的優酷,藉以打響宜蘭在中國大陸的知名度,並達成兩岸資訊交流的目標。

平均年齡逾60歲 資深記者克服技術挑戰

 目前,《宜蘭新聞網》的記者人數包括翁正杉在內已擴大到6位全職記者,訪談過程中令人驚訝的是,這樣一個時時更新的網絡媒體,不僅僅只有翁先生屬於資深前輩,每天在新聞第一線奮鬥的5位全職記者平均年齡竟為62歲,且多是老記者出生,與翁先生同樣是退休的老媒體人,例如該新聞網新聞總監即是聯合報的退休特派員。

這些老前輩們經歷了兒童的幼稚、青年的熱情和中年的沉穩,現在的他們沒有了氾濫成災的感性,多了幾分睿智以及豐富的經驗和嚴謹的寫作風格。他們對於家鄉宜蘭這片土地再熟悉不過,也有廣泛的社會人脈,這樣的背景是德他們工作起來游刃有餘。與其說是同事,倒不如說他們更像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告了曾經的工作,他們仍舊感覺到前方的召喚,自己有一份責任告訴人們事件的真相,這,是他們的使命。

即便擁有豐富的經驗和月曆,然而和普通的老人家一樣,在新媒體技術方面,他們明顯滯後,學習起來也有很多困難,例如不熟練電腦、不懂剪輯軟體,以致剪片的重任落在翁正杉一人的肩上。即便如此,這些老記者卻從來沒有把年紀大作為逃避新媒體的藉口,即使遇到再多挑戰,也沒有削弱他們的熱情,全部跟著翁先生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學習,以期增強自己學習使用新媒體記數的本領。透過不斷的學習,他們克服重重困難,從不會用Facebook到駕輕就熟。

網友熱心參與 獨家資訊占四成

影視劇中的記者通常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得到重磅新聞線索,然而現實中的新聞報導過程卻是常人無法理解的艱難。《宜蘭新聞網》成立初期,新聞來源全憑記者們摸索,之後在網友的參與下,新聞來源漸漸多了起來。

涉及到政治方面的新聞,讀者大多是在選舉期間比較感興趣,平時則更重視與地方建設息息相關的民生新聞。

新聞報導的關鍵是速度,如今發達的網路能將突發事件瞬間傳大給千家萬戶,如此這般的科技魅力加大了記者們的工作壓力,想在第一時間搶到新聞就要時刻深處一線。網站漸漸步入正軌以後,翁正杉和記者們便沒有了所謂的假日和休息時間,半夜被電話驚醒已是家常便飯。

雖然是地方的小網站,但正因為能吃苦、夠執著,又很努力,《宜蘭新聞網》約40%的新聞室獨家報導,而且有思想、有深度、有品質的報導亦能受到讀者的歡迎,影響力日漸提升,即使面對多樣的需求,在激烈的競爭中能然佔有重要的位置。

隨著關注度的提高,《宜蘭新聞網》的壓力也隨之而來。如今,該網站每天平均有4萬人次以上的瀏覽量,網友們不僅積極回應和互動,亦熱切希望隨時接收新資訊,甚至連新聞稿中寫一個錯別字,都會有網友留言糾正,這雖然是股壓力,但何嘗不是一種成就。

經費來自廣告 不接受單位資助

新聞的力量到底有多大?2015年,三立電視計畫在距離台北不太遠的地方擇一處投資成立影視文化園區,土地面積約需20~30公頃,位於宜蘭蘇澳的武荖坑風景區成為屬意地點。

武荖坑風景區系全台灣最大的露營區,總面積達400公頃,前宜蘭縣縣長陳定南曾經為了改善宜蘭縣的空氣汙染問題首創「青天計劃」,武荖坑風景區在「青天計劃」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蘇澳鎮鎮長陳金麟表示武荖坑風景區的露營地雖說為全台灣最大,但使用率卻不高,給蘇澳鎮帶來的效益並不理想,因此以長遠的觀點來看,只要能不破壞自然生態環境及地理景觀的原則,又能帶動地方的觀光發展,是沒有反對的必要。

經由《宜蘭新聞網》對此事件的報導後,網友的討論極為熱烈,紛紛對於環境問題表示擔憂,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三立電視臺便放棄了此一計劃。

人們渴望言論自由,渴望弱勢群體能發聲,渴望政治人物放下自己給自己安裝的光環,解決切身相關的燃眉問題,於是他們把希望寄推於新聞媒體。

翁正杉還回憶起一樁曾經報導過的事件,那是有關一個精神受到刺激以致有些恍惚的婦人佔用了別人家私有地的事件。這位婦人的鄰里關係不佳,只要有人路過看一眼,就拿水潑人家,地主求助了當地警察局和衛生單位等多個部門,卻因互踢皮球始終沒有得到解決,如此這般拖了一年多的時間,地主抱著一絲希望求助《宜蘭新聞網》,未料經過報導以後,感受到壓力的相關部門僅用了一個禮拜時間就解決了這事件。

地主後來見那位婦人可憐,便給了他5萬塊錢搬遷費,又見婦人無家可歸,好心問她有沒有地方住,得知這位婦人還有位姊姊,而且希望可以和妹妹團聚,便好心勸說原本不肯的婦人搬過去同住。地主見婦人身上髒兮兮的,也花1400元買了一件衣服送給她,姊姊見到妹妹妹很是感動,對地主也十分感激,後來這位婦人和姊姊一起生活的很好。

翁正杉孤身一人經營時期,網站沒有營運經費,全靠硬撐,只要有電有信號便可開闢一方天地。

正式成立後的《宜蘭新聞網》,其經費全部來自於廣告,過去一年多的時間,合作的企業約有15家共300多萬元的經費,2016年預計活動經費約為300萬,預估支出200萬。除翁先生不領薪水外,記者們按照資歷和勞動量每月領去2至2.5萬元的「車馬費」。

翁先生拒絕任何個人或是企業捐款,年紀大了走過的歲月多了,見識的多了,翁正杉說:「錢只是個數字而已,我堅持不拿任何一個單位的經費,不受束縛,坦坦蕩蕩地一路前行,堅持站在老百姓的立場,以民眾的感受為主,報導不公不義的事件,最重要的事情是呈現出社會大眾需要知道的真實。就算沒有錢也無所謂,新聞報導帶來的成就感本來就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

《宜蘭新聞網》記者們的努力不只讓讀者感受得到,也引起外界的關注。2015年8月,該網站成為google的特約媒體;2016年4月23日,亦成為Facebook的即時文章合作媒體。根據google統計的網站排名,《宜蘭新聞網》從全球243萬名提升到73萬名,而臺灣地區則從16萬名進步導7000多名,除此之外還創建了Facebook粉絲團,粉絲人數從最初剛成立時的400多人成長到現在的3萬1000多人;透過網友的閱讀和分享,目前一周最高有45萬的瀏覽人次,當天平均一則新聞都是2萬起跳的瀏覽人次,成立1年多的時間總瀏覽量超過400萬人次。最多時後有來自141個國家的流量,最高一篇文章有16萬人次觀看。

隨著名聲越來越大,《宜蘭新聞網》的新聞稿和照片被其他媒體抄襲的現象也經常發生,翁正杉深知第一線記者的辛苦,因此他會全力維護自己和老戰友們的勞動果實。翁先生同時表示,他從不干涉記者們的政治立場,會給予他們足夠的自主性,只要能夠陳述出新聞的事實,便給予他們足夠的發揮空間。

此外,由於記者們都很專業,因此他充分信任記者,不會刻意審稿,也開放後台權限,讓他們可以隨時更新新聞。至於偶爾會有的公民投稿,翁先生通常審查一番便會放到網站上面,他十分鼓勵公民投稿,認為無所不在的公民都是記者,能夠用獨特的視角發現另一個別樣的世界,也能在突發事件中更快獲得一手資料,補充事件中遺漏的部分,並關注那些被忽略的群體。翁正杉觀察到如今20-35歲的年輕人是使用網路的主力軍,他們大多對電影有著濃厚的興趣,因此2016年7月《宜蘭新聞網》開闢了一個名為「電影賞析」的單元,裡面可以看到一些時下流行的電影影評,這些影評內容全部來自於網友投稿。

 

計劃擴編人力 開闢村里議題

《宜蘭新聞網》2016年7月一個新的區塊—「地方大小事」,與村長和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建立聯繫,打破漠視和事不關己的居高臨下之態度,隨時和村民互動,即時瞭解村裡的大事小情。翁正杉認為,村民們雖然不是在高樓大廈中工作,卻同樣是用雙手在勞動;他們喝的雖然不是牛奶咖啡,但一樣有滋有味。村裡的大小事不應該被遺忘,那些不一樣的精彩應該被呈現。翁先生期待以後會有更多網友的參與,並透過與學校之間的產學合作,把《宜蘭新聞網》做的更好。

翁正杉規劃2017年的農曆春節過後再招聘4至6為新聞科系畢業的年輕記者,經過專業訓練後全部投入社區發展部分。宜蘭縣的人口老化問題嚴重,贍養老人、隔代教養等問題突出,翁正杉希望藉由社區發展的報導引發更多人的關懷,一旦《宜蘭新聞網》能夠注入年輕的新血,翁先生表示自己會抽出更多的精力,發揮老記者優勢所在的政治新聞。

另外,為適應現代人的媒體使用習慣,翁先生還計劃購買一台空拍機,再招聘一位專業的編輯來啟動15分鐘為電影的區塊,雖然15分鐘時間有限,不如大電影發展空間大,但只要拍的夠精緻,同樣可以把宜蘭的風景介紹給更多的人,使宜蘭的農產品能夠得到更多的展示並帶來營收效益,但對於影音素材的拍攝,翁先生還是堅持「善用手機」的初衷。

《宜蘭新聞網》的LINE官網也於2016年7月正式運營,截至10月底,好友人數已逾3000人。面對網友們的期待,7月對於《宜蘭新聞網》來說是變革,是個新的起點,7月過後《宜蘭新聞網》正加大步伐奔跑在新聞最前沿。

新聞行業錯綜複雜,僅有豐滿的理想並不能打開通往正義的大門,翁正杉和他的戰友們經歷了年輕時代的慾望、競爭、野心等人生的磨練,走過滄桑歲月的他們因而多了一份超然,多了一份從容,帶著對新聞的熱愛,走出安逸,撥開重重迷霧,進入這個充滿矛盾和喧囂的真實世界,走在傳遞能量的路上。

本文截自

在地翻轉—台灣社區媒體新浪潮  P.213《宜蘭新聞網》在泥濘中前行才能留下足跡       鄒豐楠

出版者:優質新聞發展協會

主編:胡元輝

初版一刷/2016年12月

延伸閱讀:三立成立影視文化園區屬意武荖坑風景區網路呈現反對聲浪
延伸閱讀:私搭靈堂式棚架 嚴重影響市容觀瞻及環境衛生(影音新聞)
延伸閱讀:三星鄉公所快刀斬亂麻處理違章民眾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