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整理
新南田董米,種植於壯圍新南社區緊鄰蘭陽溪畔,在地青年林哲安,因愛鳥惜鳥進而留在這塊土地上守護水鳥,並以無毒方式種稻,守護宜蘭土地和鳥類生態,堅持少量、多次碾米,所售的米皆為一週內碾製出來的新鮮米香甜可口,除了販售米之外,冬天休耕期也可以預約賞鳥體驗活動,一同支持水鳥棲地保育行動。
宜蘭新南社區緊鄰蘭陽溪畔,是大家熟知的哈密瓜故鄉,此地沃野平疇擁有一望無際的水稻田,每年到了冬天宜蘭農人們的休耕期,那些休耕水田便成了候鳥過冬的棲身之所。在地青年林哲安,因愛鳥惜鳥進而留在新南這塊土地上,留下來守護水鳥,並以無毒方式種稻,守護宜蘭土地和鳥類生態。
今天卡夫卡參加林務局舉辦「國土綠網之里山出任務」活動,來到新南社區,認識在此地無毒耕種的青年夥伴們,也來好好認識「田董米」
國土綠網
是指在生物多樣性目標下,從文化、傳統等根基,將中央山脈軸保育成果向外擴散,修補斷裂的生態系;而維持生產地景、農業生態不墜關鍵就在生態農業,實踐資源永續經營管理及土地利用
羅東林管處一開始便發了可愛便利貼,這非常可愛令人愛不釋手,圖案是宜蘭地區生物多樣性的指標物種,從左至右依序為:台北赤蛙、穿山甲、唐水蛇、董雞、台灣藍鵲,外面可是買不到的
今天的主角是田董米的林哲安,台大森林系、師大環教研究所畢業, 從小喜愛賞鳥生態,號召賞鳥同好們成為水鳥棲地保育的實踐者,並成立新南田董米支持水鳥棲地保育行動
田董米的介紹,分為以下四個大主題:
1️⃣ 田董米的起源
2️⃣ 一同找尋董雞
3️⃣ 田間生態營造
4️⃣ 田董米飯品嚐
1️⃣ 田董米的起源
過去農村常見的「董雞」,因慣行耕種、農藥與棲地變遷,如今成為生態多樣性指標中的稀有鳥類,董雞叫聲是非常特別的,就如同它名字般「董~董~董~」地叫著
新南社區是蘭陽溪的下游接近出海口地帶,是宜蘭地區相對容易發現董雞蹤跡的地方,2013年夏天開始發現「董雞」在新南村進行繁殖,這群年輕人因此決定落腳於此,並與當地「田董」(農民)承租農地進行無毒種植,因保護「董雞」等水鳥生態行動獲得在地「田董」的支持,並與合作的「田董」們因此成立了「新南田董米」
2️⃣ 一同找尋董雞
跟隨田董米青農腳步來到蘭陽溪畔,今天許多參與者都自備望眼鏡等賞鳥裝備,努力在溪畔、蘆葦叢、溪床淺灘中尋找「董雞」蹤跡
沒有賞鳥裝備沒關係,哲安也準備了超望遠鏡頭讓大家找尋「董雞」身影
找尋水鳥、比對圖鑑,從特徵找出相似的鳥兒名字與習性,並記錄下來,最後哲安會公布今天所發現的候鳥正確名稱並介紹其特徵,這便是賞鳥的樂趣所在
雖然今天沒見到「董雞」真面目,但田董米的夥伴們從2014年~2018年間,在這裡共記錄到了168種鳥類,其中9種是名列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鳥類,可見在新南地區的蘭陽溪出口海地帶,是水鳥的重要棲息地,生態保育上的至關重要
3️⃣ 田間生態營造
雖然這次沒有機會一睹「董雞」真面目,那就想辦法讓「董雞」住下來,之後就可以常常遇見「董雞」了,這個主意雖然不錯,但鳥類與人類一樣,挑選住宿地方不僅需要舒服、還要有適當的環境
在田董米田區特地「留稻頭」,指的是將稻米收割後不立即翻土,讓稻頭再長出來稻子,而這種稻子又稱做「再生稻」,蘭陽平原一年僅夏季時採收一期稻作,因此留下來未翻土的「再生稻」便成了候鳥最佳的食物,因為食物豐富因此便成為了水鳥們喜歡的棲息地
在田董米田區內,田埂寬度是平常田埂的一倍,並且布滿綠油油植被,也吸引許多指標性節肢動物入住,使田間生態系變得更加豐富,仔細觀察便能發現農民特意種植的鶴靈芝草的蹤跡
田埂草的高度其實還不夠高,無法作為候鳥的旅館,因此又加種了更適合的植物-野薑花
野薑花較高,底部空隙較大能容下候鳥躲藏
捲起大夥運用雙手一起來種野薑花吧,讓候鳥有更多旅館可以住
米糠大作戰
候鳥的食物與農地雜草抑制及天然肥料,田區特別使用碾米時的粉狀廢棄物「米糠」,將米糠粉打成錠後方便儲存與播撒,更重要的是方便候鳥覓食,解決長久以來的困擾
看是簡單播撒米糠動作,體驗後才知道要灑得又遠又廣真是不簡單
4️⃣ 田董米飯品嚐
台中秈10號(右);高雄147號(左),因為田董米稻穀採低溫環境及濕度監控保存,並且堅持少量、多次碾米,所售的米皆為一週內碾製出來的新鮮米使得米飯香甜可口,各種都呈現自己鮮明的特色:
台中秈10號(長米):必須細細咀嚼才能感受淡淡香甜滋味。適合做炒飯、咖喱飯
高雄147號(香米):濃郁芋頭香氣,咀嚼時感受甘蔗般甘甜美味。適合做日式壽司、單純配醬菜
台南11號(蓬萊米):雖然沒有明顯風味,但米粒非常Q彈飽滿。吃辦桌,不會搶菜餚風味
生態系服務給付
羅東林管處加入「生態系服務給付(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PES)」概念,與田董米合作營造農田生態系,藉由給付人工除草的工資或給予獎勵等方式,鼓勵農民不領休耕補助,號召農民們支持共同生態理念,讓田董米合作田區成為更多水鳥的棲地樂園
※本文來自合作媒體 卡夫卡愛旅行 ,宜蘭新聞網 授權轉載※
投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 ws51307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