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整理
香港執業專科醫生協會 (HKPSN) 公佈有關膀胱過度活躍症 (OAB) 公眾認知調查結果,膀胱過度活躍症為一種常見泌尿疾病,港人患病比例高,然而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一半 (54%) 港人表示從未聽過此病症。
該調查由一家獨立研究機構於今年4月在網上進行,成功訪問1,036名20至54歲本港人士。調查之主要發現如下:
- 一半以上受訪者(54%)從未聽過膀胱過度活躍症,儘管其中大多數人(83%) 都知悉一種或多種膀胱相關徵狀[2]。在夜間多次起身小便和突然感到尿急是受訪者最多提到的兩種徵狀[2]。
- 67%受訪者認為,膀胱相關徵狀會對患者造成尷尬和擔憂的心理及情緒影響[3]。
- 一半以上受訪者 (57%) 認為患者應該作出生活方式上的改變,如控制飲水量,避免社交活動,減少搭長途車等以緩解相關徵狀[4]。
- 在45至54歲受訪者中,儘管大部分人 (88%) 知悉相關徵狀[2],但約有35%的人沒有意識到諮詢醫生意見是治療徵狀的有效方法[4]。
香港執業專科醫生協會召集人傅錦峰醫生表示:「膀胱過度活躍症是一種常見的泌尿疾病,會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和生活,包括工作、睡眠、性生活和人際關係等方面。由於徵狀出現頻繁,患者為避免不適,往往會減少飲水量並限制日常活動,從而導致生活質素受到影響。」
膀胱過度活躍症的特徵為尿急,或伴有尿失禁,通常亦會有尿頻及夜尿徵狀,無論男女皆有機會受此影響。據不同研究結果顯示,膀胱過度活躍症的總體患病率由12%到36%不等,且男女患病率均隨著年齡增長而升高[5]。根據2009年的一項調查,本港膀胱過度活躍症的患病率為14.5%。
傅醫生補充道:「膀胱過度活躍症的病因尚不明確,但可起因於下尿路排尿功能失調,導致患者出現多種徵狀。」膀胱過度活躍症同時亦影響患者的情緒健康。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受訪者認為膀胱相關徵狀會對患者造成種種心理及情緒影響,其中尷尬和擔憂是最多受訪者認為會出現的情緒表現。
膀胱過度活躍症患者家屬亦承受巨大身心壓力
膀胱過度活躍症亦給照顧患者的家屬帶來心理壓力。照顧者普遍存在無力、無助、困惑和內疚感,同時亦產生抱怨以及回避社交等情緒。這些負面情緒令他們身心承受巨大痛苦,從而導致身體和精神上的倦怠[6]。
膀胱過度活躍症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和其他輔助療法。藥物治療是最主要的方法,可通過緩解膀胱過度活躍症相關徵狀,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質素。傅醫生指出:「市民不應該忽視膀胱過度活躍症。此症就像其他慢性病如糖尿病和心臟病一樣需要進行治療。諮詢醫生並尋求正確診斷很重要,這可以幫助患者得到適當和及時的治療。」
在「世界理遺週」期間,香港執業專科醫生協會開展名為「存載有望」的公眾教育活動,為膀胱過度活躍症患者及其照顧者給予支持。活動亦設有膀胱過度活躍症教育網站(www.holdontomore.hk),以提供相關信息及資源。
關於膀胱過度活躍症認知調查
為了解公眾對膀胱過度活躍症的認識程度,香港執業專科醫生協會委託獨立的第三方研究機構(YouGov)進行了膀胱過度活躍症認知調查。 調查於2018年4月進行,成功訪問了1,036人(男性584人,女性482人)。調查在性別和年齡上設有人數限制,以確保在年齡介乎20至24歲、25至34歲、35至44歲及45至54歲的成人樣本中有不同的分類。
※本文來自合作媒體 美通社 ,宜蘭新聞網 授權轉載※
投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 ws51307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