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翁正杉/宜蘭報導
蔣渭水一直是民主的代名詞,早期在對抗日本殖民時代,便展現出宜蘭人的風骨,雖然逝者已於,但影響後代甚鉅,蔣渭水文化基金會是在今日上午10鍋,致贈蔣渭水歷史留真油畫給宜蘭市公所。江聰淵表示,宜蘭素有民主聖地之稱,其精神正是傳承自渭水先生及其同時代的先覺者。
蔣渭水(1890~1931)醫師,台灣宜蘭人,宜蘭公學校畢業後,考進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台大醫前身),為當時台灣的最高學府,蔣渭水接受新式的西洋教育,為日後投身政治社會運動紮下深厚的根基。1915年畢業後,回鄉奉職在宜蘭醫院一年,但為了醫世醫國的志業,他前往台北開設大安醫院。
在日本統治台灣的1920年代,蔣渭水創立了4個深刻影響全台灣的重要事業;
一、1921年10月17日成立「台灣文化協會」,這是台灣歷史上第一個全台性的文化組織。
二、1923年創刊的「台灣民報」,第一份台灣人報紙,文化協會成立後以「台灣民報」做為宣傳工具,在各地設立讀報社,宜蘭的讀報社由弟弟蔣渭川負責,設於宜蘭市昭應宮。文化協會舉辦演講會、講習會等,作為提倡民權之啟蒙運動組織。
三、1927年7月10日成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政黨「蔣渭水」,帶領民眾黨爭取地方自治、提倡言論自由。
四、1928年2月19日成立第一個全台性的工會組織「台灣工友總聯盟」。蔣渭水雖然以台北為其主要活動舞台,但他對故鄉宜蘭仍舊非常關照,宜蘭在當時如火如荼的社會民主運動中也沒有缺席,許多前輩紛紛投入當時的社會民族自覺運動。
江聰淵表示,這幅油畫為1929年臺灣民眾黨所屬宜蘭民眾講座開座式,前排陳金波、石壽松、蔣渭水、陳銀生、李圭璋(前左1、3、5、7),陳廷章、李友三(後左3、4),藍蔭鼎(圈右),講座內設有蘭陽農業組合、蘭陽總工友會、宜蘭青年讀書會,足見宜蘭社會運動之蓬勃發展。油畫不僅重現當年臺灣菁英民族正氣的英姿風采,更是歷史與藝術結合的大河史詩畫展,也是最佳的鄉土教育教材。當年很多宜蘭鄉親參與了蓬勃的社會運動,石煥長、石壽松、李圭璋、陳金波、李友三、陳銀生、蕭阿乖、陳廷章、林火木等先覺者,宜蘭素有民主聖地之稱,其精神正是傳承自渭水先生及其同時代的先覺者。
(相關照片由宜蘭市公所提供)
※本文版權為宜蘭新聞網所有,歡迎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
投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 ws51307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