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宋金來/宜蘭報導
中秋佳節的傳統文化,流傳起源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為重要的傳統佳節之一,古稱為仲秋,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十五夜、 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等,在中秋節時,對著天上又圓又亮的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以月圓之兆,象徵家人的團圓,在外遊子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的心情,年年祈盼豐收、時時念祝幸福美滿,就這樣流傳至今,時代展演如今中秋節一到,處處可聞陣陣的烤肉香味,歡慶中秋都以烤肉為主軸,闔家歡樂,真是「一家烤肉萬家香」,但中秋節的傳統文化依舊存在有那些?多少禁忌要迴避?
耕堡有機農場負責人陳坤表示,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古傳是紀念嫦娥奔月,中秋節:「莊稼成熟曰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慶祝豐收,表達喜悅,以「中秋」這天作為「慶團圓」,也許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傳統習俗,一般都會「祭月、賞月、拜月」,對民間習俗一些活動來敘述聊聊;燃燈〜輔助月色的風俗,猜謎〜衍生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吃月餅〜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賞桂花、飲桂花酒〜美的享受,歡慶合家甜甜蜜蜜,玩花燈〜主要是家庭、兒童之間玩耍的活動,燒塔〜紀念清代名將逃入塔中的番鬼,放天燈〜祈願、心想事成,吃柚子〜討吉祥,柚子諧音與「佑子」相諧,烤肉〜可能起源於1982年新竹地區烤爐外銷不景氣所造成的,再加上金蘭烤肉醬與萬家香醬油廣告競爭,「一家烤肉萬家香」無心插柳柳成蔭,讓中秋節變成「烤肉節」推波助瀾的效果,「中秋節烤肉」逐漸成了全民運動的風氣習俗,隨著生活提升,凝聚了家人、族人與親朋好友間的濃厚情誼,民間習俗傳統文化與大家分享,祝福天下闔家慶「中秋月圓人團圓」。
陳坤又指出,中秋節又是祭拜土地公的節日,農民們會在田間插設用竹子夾土地公金做成的「土地公拐杖」,希望土地公能來道田地巡視,順利豐收,另外特別強調;宜蘭地區中秋節一種當地特色食物「菜餅」或「素餅」,這種餅沒有包餡,是由金桔跟黑糖以麵粉製成圓型月餅烘乾,香、脆、微甜、回甘是小朋友最愛的零食,連吃素的人也可以吃,全台稱它是「宜蘭特有的月餅」,中秋節慶團圓,也流傳民間習俗中秋節的禁忌,提供參考﹗參考﹗首先不可以用手指月亮對神明不敬,會被月亮處罰割耳朵,男不拜月〜諺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俗謂月亮屬於太陰,所以只能由婦女(包括女孩)拜月,身體虛弱或生產完的人不宜在野外賞月、拜月,失意、運勢弱的人官場不順、生意虧本、霉事會接踵而來者,女生要露出額頭女子的額前是神燈所在,果餅要圓型月餅稱為團圓餅,才能使全家團圓不離散,中秋夜需出門,穿著紅色內褲或手繫紅繩(男左女右),逢凶化吉,祝福鄉親「中秋月圓賺大錢」。
延伸閱讀
※本文版權為宜蘭新聞網所有,歡迎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
投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 ws51307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