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整理
骨質疏鬆症可以分為原發性骨鬆和續發性骨鬆,前者因年紀漸長或女性停經後所導致,後者則是因內分泌問題(如甲狀腺亢進)、血液疾病、自體免疫疾病、藥物因素(服用類固醇)等因素產生,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和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都是高危險群,年長且同時罹患慢性病者,結合兩項以上危險因子,尤須注意,除了藥物的治療,固定運動與定期骨密檢測,都能有效減緩或預防骨質疏鬆。
羅東博愛醫院一名女性物理治療師6年前不慎跌倒倒致手部骨折,就醫後才發現自己罹患骨質疏鬆症,她因為甲狀腺亢進,造成43歲致早發性停經,導致比起平均好發年齡層50歲以上的停經女性還要早罹患骨質疏鬆症,由於本身擁有醫療背景,除了藥物治療,平常也配合運動和調整生活習慣,在積極治療下已有效延緩疏鬆程度。
復健醫學科醫師何春生醫師表示,年紀不是造成骨鬆的唯一原因,服用特殊藥物、腦中風和慢性病者常被忽略,也需密切篩檢追蹤,而增強肌力不僅能夠提升患者緊急應變能力,跌倒時同時能快速反應,適當的阻力訓練可減緩骨鬆症的進程,患者可能也不會僅因為提重物、趕著過馬路等日常行為跌倒導致骨折發生,減少日後醫療照護與失能的風險。
※本文版權為宜蘭新聞網所有,歡迎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
投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 ws513078@gmail.com